直到今天一鼎盈,日本右翼政治家们依然把日本军队对中国发动的残酷侵略战,视作值得津津乐道的“伟大壮举”。这种对于战争的扭曲看法,不仅仅是当下的现象,它早已在日本的历史中深深扎根。
追溯到1592年,日本的“狂人”丰臣秀吉便将目光投向了当时的中国大明朝。在他所写给日本天皇的奏报中,他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言辞间满是自信与傲慢。他写道:“不屑于国家之间的隔阂,也不畏山海之遥远,我将直接进入大明国,改其四百州之风俗,施行王政,令亿万人民都臣服在我脚下,这是我一生的愿望。”从那时起,日本的语言和认知里已经没有“侵略”一词,而是用“直入”来代替,这样的措辞显得既有侵略性,又带着自我合理化的姿态。
随着时代的推移,日本那些曾经习惯于侵略他国的政客与军人,逐渐感到“直入”一词难以掩盖侵略的恶行和恶意,因此,他们将这个词语再度美化,将其替换为“进入”,看似更加文明了一些,仿佛他们对朝鲜、中国的侵略是一种“回家”的行动,带有一种伪善的色彩。这种语言的变动,实际上隐藏了日本政治精英对历史的故意篡改,他们有意摒弃了“侵略”这一概念,甚至忘记了“被侵略”这一基本认知。对于日本来说,每一个他们占领的地方,都是他们所谓的“乐土”,是值得享受的成果。
展开剩余78%日本在语言上巧妙地操控舆论,凡是对他们不利的词汇,他们都会加以规避,利用自己对词语的巧妙操纵来遮掩事实。例如,“投降”被称作“终战”,“道歉”则被代替为“遗憾”。这些变换词汇的背后,体现的正是日本政治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扭曲态度。
1853年,日本右翼政客又推出了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理论,那便是“补偿论”。同年一鼎盈,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带领舰队逼近日本的浦贺港,迫使日本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史称“黑船事件”。这一事件让日本陷入了自我困境,因为此前一直奉行的“直入”理论,竟然也遭到了外来力量的强行“直入”。这时的日本政客又开始产生了自我危机感,开始反思:为何曾经强大的日本,竟然会落到如今被外强侵犯的地步?
在日本的历史观里,他们认为从汉朝开始,中国便长期压制着日本。由此,发展出了一种奇特的理论:日本的落后正是因为长期受到中国的“物质”与“精神”压迫。但现实显然并非如此,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大部分来自中国,特别是日本的文字、哲学、以及许多文化瑰宝,都是在中国的影响下慢慢成长的,所谓的“压迫”不值一提。而在物质层面,日本曾多次向中国朝贡,每次都带回了丰厚的回赐。而清朝的衰弱,恰恰给了日本扩张的机会,丰臣秀吉的宏图终于能够在近代实现。
对于清朝的软弱,日本的右翼政治家们并没有同情,反而从清朝对外扩张失败中汲取经验,迅速开始了自己的扩张计划。与清朝在危机中选择“议和”或“议守”的策略不同,日本则走上了“扩张”的道路。日本的扩张开始于海上,首先吞并了琉球,接着侵占了宝岛,并最终在1910年彻底吞并了朝鲜。这些战略动作,使得日本控制了东北亚的重要海域,也为他们进一步占领中国打下了基础。
当时,李鸿章在面对日本侵占琉球和宝岛时,并未采取有效反应。历史上许多人为李鸿章鸣不平,认为他缺乏海权意识,未能有效捍卫国家利益。然而,李鸿章面临的是东西两面同时出现的危机。在东部海疆和西部边疆的困局中,他选择了放弃部分海疆,集中力量防守西部边疆。如果没有左宗棠的西征,西北很可能也会丢失。因此,李鸿章的决策并非一时怯懦,而是出于国家的全局考虑,虽然最终未能避免大国衰败。
抗战结束已有77年,但至今仍有三个无法释疑的问题困扰着许多中国人。第一个便是:日本为何总是摆出一副受害者的姿态,掩盖自己侵略他国的历史?日本的行为看似荒谬,但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为了不让外界质疑自己的侵略行为,日本通过制造“事件”和“危机”,不断扭曲事实。例如,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获得了在东北的利益,并将大批移民安置在该地区。为了合理化自己的侵占,日方捏造了“万宝山事件”等种种理由,声称是中国对其挑衅,必须予以“报复”。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为何没有进行有效抵抗?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张学良曾明确表示,蒋中正并没有下令他不准抵抗,只是要求“妥善处理”。然而,在没有明确命令的情况下,张学良的部队处于极大的困境。当时的东北军面对日军的强大压力,选择了退缩,最终导致东北的迅速沦陷。这一行动不仅让日本更加猖狂,也让中国在后来的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九一八事变”后的日本在东北的扩张,实际上是一次资源掠夺的过程。由于日本资源匮乏,想要通过占领东北来获取大量物资支持其战争机器。若当时的中国能够坚持抗战一年,国际上的反对声音就会使日本陷入困境。然而,由于中国的领导层对于抗战缺乏足够的信心,错失了这一重要时机。
日本在侵占东北之后,并没有立即全面展开对中国的战争,而是通过“诱降”来分化中国的抗争力量,尤其是利用汪精卫等人的投降派,试图撕裂中国的抗战阵线。蒋中正和张学良在这一问题上也有其复杂的政治考虑。蒋中正更看重的是通过围剿红军来加强自己的内政,而忽略了东北问题的长远影响。
最终,尽管日本在东北的扩张几乎没有遇到有效的抵抗,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完全没有机会反击。只是由于内部分裂和战略上的失误,中国错失了多次打击日本的机会。直到“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之后,才有了真正的反击信心。
1941年12月9日,中国正式对德、意、日宣战,标志着中国不再孤军奋战,而是迈入了全球抗战的历史舞台。
发布于:天津市红太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