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古代缺乏视频和照片,历史悠久的国家往往通过文物、遗址和历史典籍等途径来探索祖先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这些古代遗物通常通过陪葬、埋藏等方式保存至今。然而,利用沉船遗址来发现古代物品的机会并不多,因为海底世界通常难以接触。1987年,我国在阳江海域发现了一个沉船遗址股联社,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重大,仅此一处遗址的文物数量就超过了很多陆地遗址所能提供的总和,成为考古界的重大发现。
这个沉船遗址便是著名的“南海一号”。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中国的考古学有着较早的起步和迅速发展的历史。然而,相比陆地考古,中国的水下考古学起步较晚,因为人类与大陆的联系远比与海洋的接触更多,水下考古面临发掘难度和下潜深度的双重限制,一度发展缓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开始重视水下考古,相关工作也逐渐开展,而“南海一号”便是当时水下考古领域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
“南海一号”不仅是迄今为止在海上发现的最古老、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远洋商船,而且也是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初期的重要实践。这艘沉船的发现始于1987年,当时广州救捞局和英国一家海上探险公司在广东附近海域寻找一艘名为“莱茵堡号”的东印度公司沉船。没想到他们却意外发现了这艘来自南宋时期的沉船,船内包含大量的货物,涵盖金、银、铜、铁、瓷等材质,种类繁多,样式各异。因为南宋时期的经济和贸易极为发达,宋朝的商品远销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因此可以推测这艘沉船是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国际贸易的商船之一。
展开剩余79%沉船遗址位于南海川山群岛附近,最初被临时命名为“川山群岛海域宋元沉船”。后来,著名考古学家、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奠基人俞伟超教授将其正式命名为“南海一号”。由于发现较早,那时中国的水下考古技术、经济实力及科技水平都对沉船的发掘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此外,沉船中文物数量庞大,最初评估为六到八万件,后来事实证明这个估算过于保守。2019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相关考古成果,沉船遗址的文物总数超过了十八万件,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已经破损的部分。
其中,瓷器最多,超过了十七万件,而其他金属器物和玉器则少至十几件,多则接近二百件。船体本身也被视为一件珍贵文物。许多出土的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研究中国的造船史、陶瓷史、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史以及航运史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自从发现南海一号沉船遗址以来,各方考古团队一直在积极开展发掘工作,但由于技术瓶颈、资金问题等,进展一度缓慢。国家和广东省的考古部门一直在为此次考古做充分的准备,香港同胞也为这项工作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并发起了募捐。
2001年,水下考古队终于确认了沉船的具体位置。经过一年的准备,2002年3月到5月,水下考古队成功打捞了超过四千件文物。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考古队继续进行勘探和打捞,并建立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07年,经过近千年沉寂的“南海一号”沉船终于被吊出海面。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水下考古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南海一号”的发掘进度大大加快。每次发布新的考古成果时,都会有成千上万件文物出水。
2021年,“南海一号”项目被评选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这一发现被视为考古界的一次罕见突破。然而,“南海一号”的发掘过程中,最大的两个难题并非只是资金不足或海水的阻隔,真正紧迫的问题是如何防范盗贼。正如前述,“南海一号”最初是由广东省救捞局和英国公司在寻找荷兰沉船时偶然发现的。令人痛心的是,在第一次打捞过程中,一些瓷器在抓斗中被摔碎了。
中国人对此感到愤怒,意识到必须尽快采取保护措施,对这些文物进行科学有序的打捞。然而,英国人却暴露了其强盗本性,试图继续以粗暴的方式进行打捞。幸好,情况发生在现代,中国的船员及时向国家文物局报告,成功阻止了英国公司的暴行。
然而,这一事件并非个案。英国的迈克·哈彻成为了另一个巨大的威胁。哈彻出生于1940年,从孤儿院成长起来,具有极强的财富欲望,这使得他屡次挑战法律的底线。他在三十岁时成立了一家专业打捞沉船的公司,逐渐从捞取废金属转向打捞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哈彻很快意识到,卖文物的利润远高于金属废料,因此他逐渐把重点转向了历史沉船的打捞。
哈彻特别关注南海,因为这里记录的沉船数量庞大,许多船只载运了大量文物。1999年,哈彻在南海发现了一艘沉船,并从中打捞出价值上百万的康熙年间瓷器。令人痛心的是,哈彻将其中的三分之二摧毁,并将剩余的文物带到欧洲拍卖。这次盗窃,使他成为了国际上最著名的文物盗贼,也让中国的文物损失惨重。
此时,距离“南海一号”的发现已经过去十多年,哈彻显然清楚这一发现的意义,他对南海沉船的兴趣进一步加剧,导致中国考古界的震动。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初,由于其无底线的财富追求,哈彻陷入了巨额债务,并更加急于在南海寻找更多文物。
为了保护这些无价文物,中国考古界加快了相关工作。国家水下考古中心的张威曾表示,他选择成为水下考古员,正是因为哈彻的威胁。为了保护文物,中国的考古人员几乎每个人都成为了潜水员,他们在水下辛勤工作,每天泡在水中四五个小时,体力和精力的双重消耗常常让他们面临身体的不适与心理的压力。在水下打捞的过程中,考古人员不仅要清理文物上的泥沙,还要防止海盗的盗窃行为,时间紧迫,压力山大。
随着科技的进步,今天的中国不仅具备了更强的水下考古技术,还加强了对海洋资源的管理。未来,我们期望能有更多文物被完整地打捞上来,填补历史空白,为世界提供更多的文化瑰宝。
发布于:天津市红太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