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淞沪会战中唯一一位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的军长忠程配资。
1894年,吴克仁出生在牡丹江市宁安市的一个贫困满族农民家庭。这个家庭并不富裕,但却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尽管家境艰难,他从小便表现出非凡的才智和勇气。
19岁时,他考入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这里他不仅接受了系统的军事教育,还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毕业后,他加入了北洋政府的皖系军,开始了他光辉的军事生涯。
26岁时,直皖战争爆发,随着皖系的彻底败北,吴克仁被奉系的张作霖收编,开始为新的力量效力。战火硝烟中,他逐渐磨砺出了强大的个人能力与坚定的信念。
31岁时,吴克仁赴日本炮兵学校留学,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军事素养和战术眼光。学成归国后忠程配资,他被任命为东北炮兵第18团团长,成为少帅张学良的亲信。
37岁时,九一八事变突然爆发,他当时是67军117师的副师长,面对张学良的“以不抵抗政策”,他不得不放弃东北,退守关内。尽管他内心充满愤怒与不甘,但此时的局势让他只能默默忍受,心头的屈辱和痛苦深深烙印在心中。
展开剩余75%全国上下对东北军的失地耻笑声不绝,吴克仁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深感羞愧。在那段时间里,他暗下决心,绝不再做逃兵,誓言要用实际行动挽回民族的尊严。
39岁时,热河抗战爆发,他亲自率部参战,誓死保卫家园。经过一场场生死搏斗,他亲手歼敌无数,战果显著。然而,尽管他英勇奋战,热河最终还是沦陷,令他心如刀绞,感到自己未能力挽狂澜,失去了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42岁时,张学良、杨虎城联合发动西安事变忠程配资,逼迫蒋介石抗日,而吴克仁也身处其中。在这段动荡岁月里,他亲眼目睹了自己至交好友67军军长王以哲被东北军内部的年轻将领刺杀。面对这一切,他选择隐忍,心知如果不采取措施,东北军将陷入分裂,甚至叛乱。为了国家的稳定,他不得不放下个人情感,顾全大局。
43岁时,蒋介石将东北军改编为6个军,其中67军的军长位置由吴克仁接任。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日军的铁蹄再次踏上华北大地,他毫不犹豫地请求参战,带领部队奔赴沧州、大城、临名关等地,与日寇进行殊死搏斗。他面对的,是日军中最凶残的中岛师团和土肥原师团,其中中岛师团更是后来在南京大屠杀中屠杀了大量无辜平民。面对这些嗜血的敌人,吴克仁咬牙切齿,誓死抵抗。虽然屡次重创敌军,但由于友军溃败以及上级的无所作为,67军遭遇了惨重的损失,被迫南撤。
淞沪会战爆发后,吴克仁率领部队急行军赶赴战场,驻守青浦。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67军奉命向松江进发,他的任务是在黄浦江北岸阻击谷寿夫师团,保护大军撤退。谷寿夫师团以凶狠的战斗风格著称,后来也成为南京大屠杀中的罪恶力量之一。在与谷寿夫师团的战斗中,吴克仁亲自指挥,带领部队击毙日军600余人。即使如此,他仍然坚持坚守3天之久,直到最后,部队只剩下两排士兵。
在任务完成后,吴克仁亲自殿后,指挥部队成功突围。然而,日军的飞机给予了谷寿夫师团强有力的空中支援,最终在突袭中,吴克仁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此时,67军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惨重。
令人痛心的是,尽管吴克仁英勇牺牲,却被当时的蒋介石政府错误地污蔑为“汉奸”,其指挥的部队也被指责为投敌。蒋介石甚至以“吴军长等人投日”为由,拒绝给予67军牺牲将士应有的抚恤,并且撤销了67军的番号。吴克仁也因此遭受了长达50年的冤屈,直至1987年才被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恢复了名誉。
2014年,吴克仁入选了《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承认,更是对他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充分肯定。
吴克仁的人生可谓跌宕起伏,经历了无数风雨。从九一八事变的悔恨,到热河抗战中的浴血奋战,再到淞沪会战中的英勇牺牲,他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保家卫国,誓死抗敌。无论是东北军的溃败,还是他自身的屡次挫败,都未能让他放弃自己的信念。他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证明了东北军并非软弱,亦能为国捧得一片荣光。
吴克仁不仅是抗日名将,更是民族英雄,他的一生是坚定信念、忠诚报国的写照。即使历史曾经遗忘了他,今天我们依然会永远铭记他的英勇与牺牲,正如他在战争中为祖国所做的一切那样,永远不会被抹去。
发布于:天津市红太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